摘要: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宏觀政策對礦山開采活動進行嚴格控制,逐步取締關停。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眾多礦山企業面臨關停或者轉型壓力。筆者根據淄博金山徐旺礦業以“旅游+”理念,未雨綢繆,在開采過程中籌劃未來旅游發展,以創意設計指導礦業開采,為產業轉型創造條件的案例,闡釋“旅游+”是礦山產業轉型的有利方向,且越早籌劃越有利。
關鍵詞:旅游+ 礦山 山水再造
一、“旅游+”背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也因其“低碳”、“綠色”、“生態”、“健康”、“生命力強”、“帶動面大”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富民產業,受到政府、投資商和當地居民的歡迎。
“旅游+”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二、非煤礦山面臨問題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宏觀政策對礦山開采活動進行嚴格控制,逐步取締關停中小型非煤礦山。以山東省為例,僅2015年,就關停非煤礦山1480家,主要為采石場。然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多數被關停采石場有合法開采手續,且生產過程中不存在違規行為,政府強制關停將面臨一些列問題。
1、礦山開采投入巨大,政府強制關停,將面臨巨額的賠償問題。
2、礦山開采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突然關停將使大量工人失業,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3、礦山開采與生態恢復存在一定計劃性和周期性,突然關停的礦坑場地破敗,生態恢復治理難度加大。
4、縱觀多年來的礦山生態恢復項目,因經濟效益較低,多以國家、當地政府專項資金投入為主,但因需治理項目眾多,造成資金壓力較大,項目推進遲緩。
三、土地政策機遇
2015年12月,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旅游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意見》積極保障旅游業發展用地供應,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廢棄地、廢棄礦山、邊遠海島等土地建設旅游項目。明確旅游新業態用地政策,促進文化、研學旅游發展利用現有文化遺產、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工礦企業、大型農場開展文化、研學旅游活動,在符合規劃、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上述機構土地權利人利用現有房產興辦住宿、餐飲等旅游接待設施的,可保持原土地用途、權利類型不變。土地新政鼓勵廢棄工礦用地開發旅游,對礦山的旅游開發形成有力推動。
四、礦山旅游案例研究
礦山旅游發展已久,但多為礦山關停后通過生態修復治理發展而成,較成功的案例有英國伊甸園,原是當地人采掘陶土遺留下的巨坑,工程投資1.3億英鎊,歷時兩年,圍繞植物文化而打造的,主要項目包括潮濕熱帶館、溫暖氣候館、涼爽氣候館三大種植館,各館內種植了來自全球的數萬種植物。兩個大小溫室:包括模擬熱帶雨林氣候的大溫室和模擬地中海氣候的小溫室。發展生態觀光、休閑體驗、科普教育旅游,在開業的第一年內就吸引游客超過兩百萬,開業至今游客量過千萬。
國內發展較好的案例如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于湖北省黃石市,常年的開采形成了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的亞洲最大硬巖綠化復墾基地。通過生態恢復的景觀設計手法來恢復礦山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將礦區的“十大亮點”與公園建設“無縫對接”,把公園開發建設的著眼點放在弘揚礦冶文化,再現礦冶文明,展示人文特色,提升礦山品位,打開旅游新路上, 定位在“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教學基地、文化展示基地、環保示范基地”。
目前礦山旅游多起步于礦山關停之后,依托礦山遺留現狀進行改造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開發成本較大。
五、“旅游+”推動礦山產業轉型
結合國家宏觀政策背景,以我單位最近編制的“淄博臨淄中國兵家文化博覽園旅游區總體規劃”為例,闡述以“旅游+”理念指導礦山轉型及生態恢復工程,實現由二產向三產的完美轉型。
金山石灰石露天礦位于淄博市金山鎮,主體礦坑位于金山西北側,面積約3000畝,開采歷史悠久,山體破壞嚴重,周邊居民多在礦山謀生。開采企業為本土企業,企業在采礦的同時,考慮未來資源枯竭后周邊百姓的就業問題和采礦對生態的破壞如何恢復等問題。企業未雨綢繆,在礦業開采過程中已籌劃未來礦山的生態修復及利用問題,通過產業篩選,確定“旅游+”的發展方向,同時編制旅游發展規劃,以開發方案指導礦業開采活動,為旅游開發營造適宜的場地空間。
旅游視角下的場地資源梳理:三千畝可“任意雕琢”大地藝術的開敞空間。正在進行開采工作的3000畝礦坑,猶如正在雕琢的“璞玉”,以創意場地空間設計指導礦產開采活動,雕琢大地,營造“峰、崖、柱、穴、洞”等巖石景觀。
峰、崖、柱、穴、洞為自然奇觀,多為自然山石通過風蝕、水蝕、構造運動等外力作用形成的,是自然觀光類旅游景區的核心資源,如張家界石林、桂林象鼻山等。
通過調查,國內外廢棄采石場也有留下峰林奇景的案例,如廣東番禹的蓮花山,是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并以“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于世。蓮花山由48座紅色砂巖低山組成,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
如今,礦山開采多采用定向爆破、光面爆破、切割等技術,且技術日益精湛,具備雕刻大型場地景觀的技術條件。國內外大型崖壁雕刻舉不勝數,美國的總統山、中國的樂山大佛、蒙山巨型壽星像等等,均為山體雕刻的經典之作。
目前礦山開采活動正在進行中,通過對場地景觀的精細化設計,以設計指導礦山開采活動,預留百峰林、玄天崖壁、巨型石柱、象形石、穿山洞等奇特景觀均有可行性,場地景觀基底為區域未來旅游開發創造基礎。
引水入園,恢復生態、營造“瀑、簾、溪、池、湖”等水體景觀。
場地周邊有引水干渠經過,有條件引水至場地內,規劃通過設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與場地景觀完美結合,利用落差,打造瀑、簾、溪、池、湖等水體景觀,同時在采石過程中,預留種植坑、種植槽,覆土進行綠化工程,植物灌溉系統與水景觀系統相結合。
水、石、林構成了區域獨特的景觀基底,在山東乃至周邊區域,將成為稀有的景觀特色。
旅游的發展,景觀是基礎,文化是靈魂。通過文脈梳理,將中國兵家文化作為文化核心,同時融合齊文化、礦山文化、生態文化與景區旅游開發緊密結合,提升文化內涵。
通過分析,礦山文化不具備支撐旅游區發展的重任,規劃對淄博乃至山東文化進行分析。山東被成為齊魯大地,臨淄在先秦時期為齊國的都城,以文化發達、經濟富庶名揚于世。但就目前旅游業的現狀而論,魯文化的中心城市曲阜,由于以孔子為號召,以“三孔”為依托,故更加興旺。而臨淄因文化眾多,文化品牌較為模糊。通過齊魯文化的分析,魯能文、齊尚武,各具特色。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大約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戰國,發展于秦至清漫長的歷史時期。齊國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可為兵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齊國的兵家文化從開國國君姜太公開始,姜太公輔佐周文王滅商,“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六韜》一書為后人記錄其軍事謀略。另外齊國時期涌現的孫武、孫臏、田單等,都是堪稱一流的軍事家。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司馬兵法》均為傳世之作,奠定了中國軍事文化的基礎。可謂兵家文化的精髓。可以說齊尚武文化具備打造與魯文化相媲美的山東又一文化名片,但目前齊國尚武文化沒有具體承載地。
通過文化篩選,旅游區發展以“齊尚武”為主題,延伸至中國兵家文化,打造以中國兵家文化展示、體驗為核心的旅游區,同時盤活周邊資源,配套主題公園、鄉村旅游、康體運動、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構建綜合型旅游景區。
在資金籌措方面,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用于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采礦企業承諾企業利潤優先用于旅游項目的建設,同時,結合旅游開發方案,積極招商,爭取社會資金投入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中來。
六、總結
以“旅游+礦山”,實現產業的順利轉型,順應生態環境修復的宏觀政策背景,為周邊百姓在礦山關停后提供更廣泛的就業渠道,為開發企業提供反哺社會的契機,同時帶來更加豐厚的經濟回報,最終實現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關于支持旅游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
《淄博臨淄中國兵家文化博覽園旅游區總體規劃》